本来只看了一遍的作品我是不敢写赏析文的。一是怕因为歪曲了作品的概念,误导了没接触过作品的观众,又或是引起作品粉丝的不满;二是认为只看一遍会错过作品的许多细节,无法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感情。但是《心理测量者》这部作品实在给了我许多惊喜,所以先破一次例,希望在这里谈谈我对该作第一季的一些粗略感受。
写在前面
其实在很久之前我就听说了“心理测量者”这个名字了,一是因为EGOIST为其演唱的两首片尾曲过于惊艳,二是因为其编剧“虚渊玄”的大名。
我对"心理测量者"这个名字最初的印象,不过是来自宣传片中那"拿着设计古怪的大枪的主角团,在充满赛博朋克风的街头追逐犯人"的场景。之所以一直没看,很大程度是虚渊玄在《魔法少女小圆》和《Fate/Zero》中给我的“爱的洗礼”还过于热切;同时这还是一部被“河蟹”的作品,当时一度也找不到在线播放源。
在多年之后,我在机缘巧合间又看到了这部作品。在怀着复杂的心情点开它的第一集时,我才发现自己差点错过了一部多么优秀的动画。也因此,对虚渊玄,这个自称“爱的战士”的男人,有了新的认识。
充斥着矛盾冲突的世界观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矛盾冲突是戏剧作品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戏剧作品的精彩程度离不开它本身矛盾冲突的设置与处理,而《心理测量者》从世界设定,再到故事发展都无处不是激烈的冲突。为了尽可能不剧透,这里主要只讨论四个基础的设定:“Psycho-Pass”、“支配者”、“执行官”与“监视官”,以及这些设定中埋藏的冲突。
PSYCHO-PASS (サイコパス,心理通行证)
这是整部作品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大标题)。在近未来社会,人们各种心理状态和性格倾向都被数值化,这套数值也被称为“Psycho-Pass”。通过这套数值可以推断出该人的兴趣爱好及其合适的职业,从而实现“人人各得其所”,从此过上“不必烦恼自己前途的美好人生”。除此之外,这套数值还能通过衡量一个人当下的感情、欲望和心理状态,从而衡量一个人的“心”。
其中,“犯罪系数”便是这套数值之中的一个指标,它可以判断一个人犯罪的可能性和他的危险程度。由此可以及早发现心理状态不稳定的人,在他实施犯罪之前及时将其隔离并进行心理治疗;并且可以定位到罪犯,并及早将其"消灭"。
支配者(ドミネーター,Dominator)
这是由警方所持有的枪械,需要与中央的“西比拉”系统连接才能使用。使用前它会对持枪者进行用户验证,因此未获得授权的人无法使用。它会自动检测所瞄准的人员的犯罪系数。若是瞄准对象的犯罪系数低于100(非潜在罪犯),则会自动锁定板机。反之,若是瞄准对象的犯罪系数高于100时,则会视情况在非致命的麻醉枪形态(犯罪系数低于300)与致命的消除者形态(犯罪系数高于300)间切换,以公正地惩治罪犯。
执行官
厚生省公安局负责犯罪搜查的刑警,负责对犯罪系数过高的潜在犯罪者进行犯罪解读、预测以及抓捕(或"处决")。由于他们自身的犯罪指数过高,他们也被视作潜在犯罪者遭到轻视,并受到当局严密的监控,离开监视官独自行动是不被允许的。
监视官
对执行官进行监控、管理及指挥的刑警,地位远高于执行官。只有拥有极低的犯罪指数,良好的精神状态,三观端正并有冷静的决断力和社会模范性的高端知识分子才能担任。作为监控执行官的存在,严格负责搜查行动及其全部责任与职务。
在第一集了解了上述几个概念设定后,就会立刻意识到编剧在这组设定中埋下的几个“地雷”。在这样悉心的设置下,哪怕只有一点火光,都会迎来大爆发。
枪与持枪者
首先,“支配者”使用前必须连接中央的“西比拉”系统进行持枪者的合法性验证。虽然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不会让这把强大到可怕的武器落入坏人手中,但是也注定了这是一把需要“联网”的枪。只要刑警们拿着它跑到了连不上中央系统的地方,这把枪就是一块废铁。
其次,“支配者”是以瞄准对象的犯罪系数来作为射击基准的。换句话说,只要这把枪(或是说“西比拉”系统)觉得瞄准对象“不构成威胁”,便会锁定板机。同上,虽然这样“看上去很安全”,但是哪怕被瞄准的这个人他的确有犯罪行为,只要他的犯罪系数达不到射击标准,这把枪还是一块废铁。
由这两点就可发现,在故事中,真正在完成执法的是这把枪,而不是持枪的刑警本身。刑警所做的,只是把这把枪带到它该去的地方而已。这样的武器确切来说并无“保卫持枪者自身安全”的能力,且其持枪者更大程度上讲只是一具傀儡,而不是工具的使用者。这层“持枪者与枪”间新颖而微妙的关系是故事设定的一大亮点。
猎犬与牧羊人
除此之外,“执行官”与“监视官”是另一层在设定中便存在奇特的关系。比起明面上的下属与上司关系,他们的关系更像是“猎犬”与“牧羊人”,这直接体现在他们的代号中 (这是不是有点太直白了喂)。由于“执行官”的犯罪系数高,因此他们负责亲临犯罪现场、实施对犯罪者的追捕和必要时的处决(之类的粗重黑活)。“监视官”负责的是对“执行官”的控制和指挥,防止他们逃脱公安局的控制和做出出格的行为。由于不需要像“执行官”那样亲临某些 (令人SAN值狂掉的) 犯罪现场或是开枪杀人,这也保证了“监控官”能维持极低的犯罪系数。(虽说如此,其实也阻止不了大多数“监控官”犯罪系数飙升)
虽然这两者平时是像同事般一同办公,但实际上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平等。这也使得“执行官”们虽然在公安局工作,但仍然会被社会上的人们以“潜在罪犯”来看待。这是工作岗位与社会身份的矛盾。
除了社会上犯罪系数高于100的潜在罪犯外,“监视官”本身也有可能由于犯罪系数的升高而“跌落”至“执行官”。而且由于犯罪系数的(几乎)不可逆,这个转化是单向的,一旦成为“执行官”就无法再成为“监视官”。昔日高高在上的“监视官”或是共赴战线的同事,很容易因为工作中发生的闪失而变成被无法融入社会的“执行官”,成为自己的下属。(所以说刑警各种意义上来说都是高风险职业) 这是职业生涯与社会地位转化的矛盾。
这两个矛盾冲突使得公安局刑事科除了处理案件时所可能遭遇的危机外,其成员的考量和同事关系也颇为复杂。在这样的“里应外合”下,就注定了这个故事不会简单。
除了这四个基础设定中埋下的矛盾的种子外,故事发生的舞台本身——一个以“Psycho-Pass”数值为核心所建立、大部分由无人机械运作、与外隔绝高度自治的社会,也处处隐含着冲突,但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就不多赘述了。总之,即使不讨论故事,单靠这些设定就能一睹作品的玄机。只要编剧拿捏得当,哪怕单是利用这些设定就能写出不错的故事。
更何况《心理测量者》制作组的野心并没有止步于此。
群像剧外衣下的血肉之躯
不可否认,虚渊玄(下称“老虚”)对群像剧类型的题材有着极强的驾驭能力。不论是《魔法少女小圆》还是《Fate/Zero》,老虚都能将每个小人物的命运刻画的淋漓尽致,以此揭示蕴藏在大情境下的主题——或是对命运轮回的抗争,或是对英雄梦碎的悲歌。而这一次,老虚在《心理测量者》中的笔力相较前两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22话的篇幅里,除去主角团外,有名有姓的登场角色有30位之多。也许第一次看完之后你无法把每一个人物的名字记住,但是只要看到他们的面孔,相信你还是会记起他们的故事。
可以说,只要有名字的角色,老虚都没有让他们“打酱油”——他们每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结、自己的行事逻辑,以及属于自己的一段故事。
在这个作品里,没有十恶不赦的大反派,也没有只会喊口号的主角。他们的行为都是符合自己的性格,或是出于自己的考量的。当镜头聚焦于他们身上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坏事做尽的恶人似乎也不再是那么无法原谅了,那个形象光鲜的主角原来也有这样混沌无力的时候。当你回忆起一个角色的时候,第一反应似乎不再是可以给他贴上的标签,你会迟疑、会发现他无法用只言片语介绍完。仿佛他就是一个鲜活的“人”,而不仅仅只是动画作品里的一个角色而已。
与此同时,每个人物的故事线也并非是孤立的。你可以在他们各自的故事中惊喜地发现其他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痕迹,甚至会瞥见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每个人物都在彼此的故事中穿行着、生活着。恍惚间,你会以为自己不是在看一个22集的连续剧,而是自己分明就置身在这个世界里,自己就是他们故事中的一员。
在琢磨老虚笔下的群像剧为何会拥有这般魔力时,我发现,老虚的作品的展开手法似乎与其他常见的日本动画相悖。不同于一般日本动画一上来就设法向观众展示和解说一个早已被设定好的人物,老虚似乎更倾向于用情境和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把人物置于一个事件情境下,用人物在该事件中的反应——语言、表情、动作等,来映射人物的性格,以此唤起你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个人物的好奇心——这是不是更接近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个人的方式呢?
不仅如此,老虚还十分擅长维持角色之间的“平衡感”。很多时候,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以“小团体”的形式出现的:除了主角团“一名监视官与两名执行官”的搭配外,反派角色也经常三三两两出场;哪怕是正反派对峙,同场出现的也常常不会少于三个角色。当事件发生时你便会发现,这些小团体并非只是偶然的人物组合。各个角色的性格、思想或行事逻辑虽然冲突,却总会形成一种巧妙的平衡。这也使得剧情在角色的互动和摩擦间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而借此机会,你可以根据角色所选择的立场窥见他们各自的心路历程,甚至还能听到编剧借不同角色之口所讲述的思想。
一次又一次事件,当我们跟随着角色的脚步,陪着他们欢笑、错愕、流泪、奋起后,我们对人物的认识愈发深入,我们脑中拼凑的人物形象也愈发丰满。此时,他们似乎也不再只是一张张单薄的纸片,已然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了。
反乌托邦下对“人”的重新思考
自称“爱的战士”的虚渊玄以其“温暖人心” (其实是血液和内脏的温度?) 的作品风格闻名,他的笔下也似乎罕见有美好的大团圆结局。在看他的作品时总是提心吊胆的,不到番剧结束的那一刻都不敢声称自己喜欢一个角色,生怕上一秒还活蹦乱跳的角色在下一瞬间就惨死在自己面前。
至少,这是在看《心理测量者》之前对虚渊玄的印象。而在看完这部作品之后,感觉自己对这位以发便当为乐的剧作家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虚渊玄是位"不会造梦"的编剧,他的作品里似乎不存在"奇迹"。
虚渊玄并不会为了"让作品更有深度"而去杀死角色。只是单纯的,他笔下的角色似乎"运气都并不那么好"。角色们的周遭不存在偶然和巧合,在遇到不幸时也不会有任何奇迹降临。他们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他们做出的选择的结果,他们也唯有靠自己的双手双脚才能走出困境。
如果HAPPY END有那么容易,那么笔下的角色之前付出的努力热血岂不像谎言一样虚无缥缈。
正是这样,"人性"与"希望"在他笔下也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具说服力。
虽说舞台是在俨然成为反乌托邦社会的日本,但作品所探讨的话题却丝毫未局限于故事的背景。相反,在作品中上演的一段段故事却是现代都市中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机械而重复的工作所带来的压力与焦虑,网络上丰富的人际关系却打发不了的空虚,还有那在心头挥之不去的、对过往过失的内疚和遗憾。
只不过当这一切都被放到了这个舞台中的时候,每个人心中的阴霾都被放大了。皮囊不再是人们内心想法的庇护所,所有的情绪变化都在Psycho-Pass面前变得透明而公开。于是,有的人戴上了掩盖内心的面具,成为公众眼里的"好公民";有的人拿起刀枪奋起反抗,只为夺回守护自己"思想自由"的权利;而有的人发现了这个系统底下的漏洞,在Psycho-Pass的死角处肆意妄为。
但当我们以为"扭曲"、"压抑"、"犯罪"是这部作品的主旋律,Psycho-Pass的出现正是为了揭露人们心中的阴暗面时,虚渊玄却悄然地在这个作品中谱写了一曲人性的赞歌。Psycho-Pass一并放大的不仅是人的负面情绪,还有人性中许多容易忽略的闪光点。在危险与混沌面前,这些人性中的光辉则成了"人虽脆弱却永远无法被战胜"的有力证明。
我们最后会发现,那个自称"不会写HAPPY END"的虚渊玄,在他的内心深处其实充满着对"人性"的希望和爱 (这才是真·爱的战士) 。还有那整部作品"测量人心"的噱头底下,埋藏着的却是"人性无法被衡量"的主题。
后记
感谢看到这里的小伙伴。本来只是想稍微写一下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看法,却不小心将它写成了近5000字的小论文(汗)(有感受到我对老虚快要溢出来的爱了吗?)。已经有小伙伴向我吐槽过站里的文章太长了,每次读文章都要正襟危坐(-_-) 我已经在好好反思怎么样在保证文章质量下,缩短文章篇幅,并好好保持更新了(更新才是最重要的喂)。说起来,之前写的一篇关于命运石之门0的文章,有不少人跟我说怕被剧透所以不敢看。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抛开了深度解析,并站在没看过这部作品的小伙伴角度,努力在不剧透的同时向大家介绍这部作品,也希望大家喜欢。
因为学习的原因很久都没更新过文章了,对许多一直以来关注小站的小伙伴们说声抱歉。我并没有弃掉哦,我每天都有好好上来看看有没有新的留言。欢迎大家积极留言哦,我会尽可能好好回复的。还有,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点一下赞。你们的支持是我保持更新的动力。
我们下篇文章见吧。
- 文/Zeee
商业转载请联系站长获得授权;
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链接。
评论0
来给这篇文章留下第一个脚印吧